中部培训网 > 高考 > 高考备考 > 高考试题 > 历年真题 > - 正文

2012高考北京卷文综历史真题答案详解

2012-06-13 16:51:24

第1页:解析一第2页:解析二第3页:解析三 12.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祖宗 D.不纳租税【答案】A【试题解析】本题考察重农抑商的原因。今年高考结束之后,有不少同学反映历史试卷难、偏,做得很痛苦。从实际情况看,北京卷部分题

12.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祖宗 D.不纳租税

【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考察重农抑商的原因。

今年高考结束之后,有不少同学反映历史试卷难、偏,做得很痛苦。从实际情况看,北京卷部分题目在形式上的确出现了一些新变,但这些变化,还是在试卷的稳定构架中慢慢展开的。总体而言,今年高考,仍然是以考察主干知识为主。如本题。

一般来说,我们会在《必修二》经济史中学到中国古代三大经济政策:1,土地制度;2,“重农抑商”;3,“海禁”与“闭关锁国”。重农抑商自然是高考核心考点。印象中,在今年优能文综的春季班上,我们还特地回顾过重农抑商的原因。

A,人教版《必修二》第4课,标题“重农抑商”之下,有“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云云,这是对重农抑商原因的介绍,也与A选项符合。

B,从汉武帝以降,儒家思想成为正统,人们普遍接受,商人作为一个群体,也很难独立其外。故错。

C,西周确立了分封制与宗法制度,其中宗法制度对中国后世重要的影响之一,便是敬祖。商人也不例外。故错。

D,商人与农民类似,也会纳税。人教版《必修二》第3课,介绍古代商业的发展时甚至提到“(两宋)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故错。

13.图6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

A.唐长安 B.宋开封 C.元大都 D.明北京

【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考察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事实上,自北京课程改革以来,已经连续第三年考到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如2010年考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度,2011年考了北宋的三司,今年考了元代的一省制。持续考察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也与我们此前的预期一致。

注意图中提到了几个关键名词:中书省、御史台、枢密院等。

A,唐代中央制度是“三省六部”,“中书”、“尚书”、“门下”三省并存,而图中只有“中书”,故错。

B,宋代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图中无,故错。

C,元代一省制,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与图中情况符合。——或有同学看到“枢密院”,判断是这是宋代的机构,注意,枢密院元代亦有。

D,明代太祖朱元璋废丞相,成祖朱棣设内阁,在图中并无体现,故错。

总之,希望明年高考的同学,详尽细致地梳理清楚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专制主义制度沿革。

14.下列各选项中,中外名著创作于同一世纪的是

A.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与洛克《政府论》

B.郭守敬《授时历》与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 原理》

C.曹雪芹《红楼梦》与薄伽丘《十日谈》

D.关汉卿《窦娥冤》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考察中外历史人物的时间先后。(中西时代对应)

一再强调,考生复习历史时,需要熟悉重要史实的时间。教材中大量的历史事件,都具有或者明确清晰,或者隐晦模糊的时间线索,需要考生梳理、记忆。事实上,学历史很大程度上就是把握各种时间。不同的时间,发生不同的事情,很多时候时间和事件具有一一对应关系。如果考生能够重要史实的时间记得比较清楚,那么做题速度就会较快,正确率也较高。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卷去年也有类似的考法,2011年第23题:

“国际工人运动给我们留下了宝贵财富。下列文献按时间先后排列准确的是

①《共产党宣言》 ②《资本论》 ③《四月提纲》 ④《人民宪章》

A.③①②④ B.①②④③ C.①②③④ D.④①②③ ”

因此提请考生一定注意历史书中,那些重要史实的时间。

A,顾炎武是明末清初三夫子之一,明清之际恰好是17世纪;而洛克是17世纪英国启蒙思想家。

B,郭守敬元人,主要活动在13—14世纪;牛顿与洛克同时,17世纪英国人。

C,曹雪芹清人,主要活动在18世纪;薄伽丘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人物,主要活动在14世纪。

D,关汉卿,元人;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期著名人物。

总之,本题具有相当的难度。但其实并不需要考生将所有历史人物生活的年代全部背下来,而需要大家熟悉中西时代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元代——文艺复兴,明末清初——启蒙思想,等等。

15.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

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摄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C.清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

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考察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A,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的附件:《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附件中规定了“片面最惠国待遇”。因此A选项,与第一次鸦片战争有关,但不符合题干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表述。故错。

B,这是教材原话的转述。人教版《必修一》政治史第10课,在提及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时,说道:“英国联络美法两国,向清政府提出修订条约,扩大权益的要求,遭到拒绝后,就决定采取武力解决问题。”

C,《南京条约》中,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等协议,清政府都履行了。故错。

D,“总理衙门”这一机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之后,才设立的。故错。

16.下面的史料中,数字符号表示部分句读的位置。其中句读错误的是

西人立国具有本①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②然其驯致富强具有体③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国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④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线⑤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⑥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⑦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A.①②⑥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⑦

【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考察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

本题的形式十分新颖,让考生判断这段话的句读错误,不少考生出考场后议论纷纷,认为此题貌似语文,而非历史。但其实这道题本身的难度并不大。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中国的封建纲常伦理是立国之本,而同时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③⑥将“体用”截然分开,属于明显错误。而①亦将“本末”一词拆分为二,已不成句子。故有此三处错误。

关于这道题,我们想更多地聊一聊它的形式。北京卷今年强化了对考生的“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的考察,本题与20题都是典型的例子:通过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让考生来分析、判断,而材料呈现的方式比过去两年更灵活,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要求更高。这是北京卷这几年的发展趋势。

17.晚清重臣端方上奏朝廷称:要消灭革命党人,“唯有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他所指的“新希望”是

A.利用义和团 B.颁布明定国是诏

C.预备立宪 D.南北和谈

【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考察清末预备立宪。

本题在“预备立宪”之外,还涉及到了其他考点,如义和团、百日维新、辛亥革命等,具有一定难度。

A,目前学界对义和团的评价,往往是“爱国性”与“盲目排外”、“落后性”并存,甚至会更加强调后者的影响。因此,义和团并不能给中国政治带来“新希望”,与题干不符合。故错。

B,《明定国是诏》是光绪帝在百日维新初伊始,下达的诏书。其时维新派方兴未艾,清政府政治的焦点,是“要不要变法”,而不是“消灭革命党人”。“消灭革命党人”的提法,要等到康、梁变法失败后,孙中山等革命家继之而起,才会出现。故错。

C,清末预备立宪的具体知识,见于《选修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人教版《选修二》中提到:“为了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清政府又被迫筹划实行‘预备立宪’。”可见革命形势高涨,是推动清政府立宪的重要因素。

D,南北和谈从清末持续到民国初年。和谈后,孙中山将总统之位让与袁世凯。南北和谈的双方是袁世凯与革民党人,并非清政府。故错。

18.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1933年7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批准,将每年8月1日定为

A.国民革命军军人节 B.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

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纪念日 D.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考察中共军队的建立与名称。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