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培训网 > 高考 > 高考动态 > 时评话题 > - 正文

时评:该被打吊瓶的是教育不是孩子

2012-05-07 18:32:12

陈小二日前,一组湖北孝感一中高考班同学集体在复习时打吊瓶的图片,在微博上引起关注。孝感一中称,学生打的是补充能量的氨基酸,为了不耽误学生复习,也省得学生们在医务室和教室之间来回跑,所以学校就安排学生在教室内打氨基酸。(5月6日《长江商报》)这样的新闻让人心痛!心痛于我们的孩子,被当成了学习的机器。一

陈小二

日前,一组湖北孝感一中高考班同学集体在复习时打吊瓶的图片,在微博上引起关注。孝感一中称,学生打的是补充能量的氨基酸,为了不耽误学生复习,也省得学生们在医务室和教室之间来回跑,所以学校就安排学生在教室内打氨基酸。(5月6日《长江商报》)

这样的新闻让人心痛!心痛于我们的孩子,被当成了学习的机器。一边输液,一边学习,他们是生产线上的零件?还是工厂车间里的机器人?补充氨基酸,难道不能用其他更合适、更有效、更人性化的方式吗?比方说,给孩子们的午餐中增加营养;最后冲刺阶段,发放些鸡蛋、牛奶和水果,不一样可以补充氨基酸吗?10块钱的氨基酸能量补充,有无数种方式,唯独不该被注射。

静脉输液的危害,近些年来,我们已经了解很多。在西方国家,输液是仅对急救患者、重症患者和不能进食的患者使用的“最后给药方式”,对这些高三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到了集体输液的地步了吗?

在教育界出现这种事情,只能告诉我们,在高考指挥棒下,孩子们被“物化”、机器化的现实。只要能提高成绩,哪怕方式方法是饮鸩止渴呢?今天,有学校为了提高成绩,不顾孩子们的健康,让他们静脉注射氨基酸;明天,如果推出一种能够刺激大脑活动、加强记忆力,但有一定副作用的新药,难保大人们不蠢蠢欲动,让孩子们尝试,这无异于教练鼓励运动员服用兴奋剂。

教育界出现这种咄咄怪事,不仅是学校的懒政思维的反映,也是教育缺乏人性化、人文化,趋利、功利化的一种极端表现,说明教育中的人文传统、人本传统,正在教育界流失。为了高考,取得好成绩,学校可以无视于孩子们的身体健康,无视于他们的精神状况,把他们当机器,当工具,被滥输液。难道我们不担心这种“工具论”下教育、成长起来的学生,将来也为了某种目的、利益,抛弃对人的爱心、仁心,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完满生活作准备”,杜威则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可我们的教育,正在离着生活、心灵育化越来越远。“吊瓶班”里,被悬挂的岂止是氨基酸,还有孩子们的健康、正确的价值观和充满朝气的青春生活。依我看,该被吊水的正是教育,而非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