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培训网 > 高考 > 家有考生 > 教子有方 > - 正文

“发现新青年”首站活动——“读什么书啊?!”

2012-05-16 16:19:06

中国高校的青年们还读书吗?读什么书?在什么地方读书?用什么工具看书?

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曾经以“唯有读书高”的中国人,正面临着一种什么样的读书窘境?据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一年平均每人是64本;而中国13亿人口,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一本都不到。 有评论称:今天的中国式教育让学生们的阅读习惯愈发功利化,和投资一样崇尚起“短平快”。

 

中国高校的青年们还读书吗?读什么书?在什么地方读书?用什么工具看书?……这些问题,一些文化学者试图在一场主题为“读什么书啊?!”的活动中求解。

 

5月13日晚,广州大学城中山大学行政楼灯火通明,由南方周末主办的“读什么书啊?!——新青年•新阅读•南方周末高校行”活动在四百座会议厅中火热进行。

 

村上春树系列作品主要译者林少华、《追风筝的人》等名作译者李继宏、广州方所文化活动策划人徐淑卿、南方周末文化部总监袁蕾及南方周末新媒体产品经理兼《三体》iOS版策划人夏书予受邀担任本次活动嘉宾,与在场的数百位青年分享阅读心得,并与中山大学的新青年代表们展开主题对话。

 

“我谈”环节由南方周末文化部总监袁蕾以《我是文盲》破题,她以轻松幽默的风格分享了自己的读书历程。以《挪威的森林》中文译本风行全国、被誉为村上春树专用译者的林少华认为阅读应“拒绝庸俗”,探讨了书籍的选择标准。林少华对于如果自己是杭州市长的话就要“关闭杭州的洗脚馆,都改造成图书馆”的说法,现场打趣道:“网上有很多人骂我,骂得我好不气恼。嗤笑者有之,骂我是独裁法西斯者有之,更有一些简直不堪入耳,让人很难想象,这些都来自杭州市3000多家洗脚馆的老板们。”

 

毕业于中山大学的青年翻译家李继宏,是《追风筝的人》、《穷查理的宝典》和《与神对话》等畅销名作的译者,则和学弟学妹们聊起了《大学时代的阅读》。在分享中,李继宏风趣地解答了“外语为什么重要”:“某地有人跑了,怎么回事?为什么有人会跑到美国去?国内媒体不报道,你要去看外媒,你不懂外语你就了解不了,现在掌握外语阅读能力,不仅仅是一门技巧,技术,还关系到你对本国的认识,对社会的认识。”这段话博得了现场同学们心领神会的笑声与掌声。

 

广州方所文化活动策划人徐淑卿,与大家介绍了方所是如何理解当代都市人群的阅读。在比对“广州方所”与“台北诚品”时,徐淑卿认为广州方所的创始人廖美丽女士,离开参与创办并为之工作20年的诚品后创办的方所,是属于一个新作品,而非模仿。

 

随后,来自南方周末新媒体的《三体》iOS版策划人夏书予,利用iPad为现场书迷们献上《移动终端上的中文数字阅读》。夏书予精心准备的内容演示与讲解,为现场观众带来了技术与美学兼具的阅读体验,令人印象深刻。

 

在“对谈”环节,来自中山大学校辩论队的优秀辩手郭雨飞、童话诗作者慈琪、《岭南人》杂志主编蓝永丰和金字塔学社社长王煜豪等同学作为新青年代表受邀上台,与林少华、李继宏、徐淑卿、袁蕾、夏书予等嘉宾进行主题对话。对话主题“新青年读什么书啊?!”犹显张力,在主持人、南方周末文化部编辑记者徐词的引导下,90后的新青年们与嘉宾演绎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智慧对话。林少华在对话中列举了一组数据:“日本的地铁上,五个人有四个人在读书;在中国香港的地铁上,五个人有三个人在读书;在中国台湾的地铁上,五个人有两个人在读书。而在中国大陆的地铁上,五个人里,有两个人在说话,还有三个人在听那两个人说话!”这组数据令现场嘉宾和观众为之唏嘘,引人深省。新青年代表们作为同龄人中优秀的写作者与阅读者,也展示了令嘉宾们点头称赞的学识与见解。

 

台下的青年们在对谈环节尾声连连向台上嘉宾“发炮”,问题从小说作品的影视改编趋势评价到对阅读的个性化解读,无一不反映了提问者对“新阅读”的体验和洞察。而对于那些敢于对嘉宾回答say no的提问者,则博得嘉宾们善意的二次解答与同学们的敬意。

 

据悉,“发现新青年”在首站活动结束后,将启动包括香港高校在内的全国高校巡回计划,为新青年们献上涵盖文化、科学、经济、动漫、体育和公益等更多主题的精神盛宴。